2025年9月,T/GDAQI 194-2025《水质检测智慧实验室建设与运维规范 总则》正式发布并实施。该标准由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归口,广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埔技术中心、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共同起草,为水质检测智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框架,推动水质检测智慧实验室行业的标准化发展。上海安杰智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标准的参编单位共同起草了这一团体标准。
一、标准出台:破解水质检测转型难题
传统水质检测实验室以人工主导,存在明显短板:单日样品处理量仅约 80 个,需7-8人协同操作,效率低下;人工操作易引入误差,数据追溯难度大;设备管理与运维缺乏统一标准,故障响应滞后。而智慧实验室虽能实现自动化升级,但此前行业无统一规范,导致不同实验室的技术路线、设备兼容性、数据可比性差,制约了智慧化转型进程。T/GDAQI 194-2025标准的发布,***系统性解决上述问题,明确智慧实验室的核心定义与技术边界,规范建设与运维全流程,让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有了清晰依据。
二、标准核心:构建智慧实验室技术体系
标准从术语定义、设计、硬件设施要求、智慧系统要求、验收、运行和维护等多个方面明确水质检测智慧实验室建设与运维规范:
标准***清晰定义“智慧实验室”:有别于以实验人员全程主导(基本覆盖全过程的由实验人员设计、决策、手操和分析)的传统实验场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自动化、数智化、规范化地对实验室检测的全流程各要素进行感知、决策、分析和处理,并在智慧大脑的加持下,稳定且有序地统筹实验室各运行环节,甚至创造性地完成新增或拓展检测任务的实验场所。同时明确“智能机器人”这一概念:在水质检测场景中,面向不同类型的待测指标或特定关键工种,围绕“感知-决策-执行”链条,按照实验室智慧大脑下达的任务要求,以分析仪器设备为主、前处理设备或其他设备为辅自动化、智能化地完成既定检测任务的机械装置。上述定义的明晰,为行业划定了“智慧化”的技术基准。
标准聚焦“设计、硬件和智慧系统” 三大核心环节,确保建设有序、运行高效。在设计层面。提出“基础框架和拓展框架”结构,基础框架包含中央集成系统与智能机器人,拓展框架支持新增检测类型。明确样品运输和流程设计规范。在硬件层面,明确功能模块与智能机器人的配置要求,例如中央主控模块需支持十年数据存储与远程操控,样品分拣模块 30 秒内完成单样品识别,确保硬件配置能支撑智慧化运行。智慧系统层面则需包含智慧大脑、检测过程及数据质量保障应用系统、实验室环境自适应调控系统、实验室节能保障系统、异常事故预报预警和维修AI建议系统、AI智能语音指令收发系统等,让实验室具有智慧化决策与自主优化运行能力,全面提升水质检测的智能化水平。
标准还规范了智慧实验室的验收流程,要求连续1个月测试200-500个样品,每100个样品故障次数不超过2次;同时明确运维要求,包括例行自维护、故障自诊断、数据安全管理等,确保智慧实验室长期稳定运行。
三、标准价值:推动行业升级,助力水环境治理
T/GDAQI 194-2025标准的实施,将为水质检测行业带来重要改变,首先解决不同实验室技术不互通、数据不可比问题,让智慧实验室建设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标准化的自动化流程与质控体系,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减少数据误差,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此外,标准化的智慧检测能力,能为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等水质监测提供更高效、可靠的数据支撑,助力精准治污,为守护水生态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