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动态 > 水质油类检测的两大国标方法:红外与紫外分光法解析

在环境监测与工业水质管控中,水中石油类、动植物油类的精准检测是保障水体生态安全与生产合规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现行的《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HJ 637-2018)与《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 970-2018),构成了覆盖不同水质场景的核心检测技术体系。红外分光法通过四氯乙烯萃取水样,利用2930cm-1(CH?基团)、2960cm-1(CH?基团)、3030cm-1(芳香环)三波数吸光度检测,可同步量化总油、石油类与动植物油含量,适用于成分复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而紫外分光法则在pH≤2条件下用正己烷萃取,通过225nm波长处的特征吸收测定石油类,天然排除动植物油干扰,更适配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等低浓度石油类监测场景。

 对比图.png

两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差异,决定了其在实际检测中的分工协作。对于石化、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水排放口监测,需同时掌握总油、石油类及动植物油指标,红外分光法的多参数检测能力可满足需求;而地表水例行巡查、饮用水源地筛查等场景,对石油类检出限要求更高(通常需捕捉0.005mg/L以下微量油类),紫外分光法的高灵敏度更具优势。

  实际检测中,两种方法的操作细节需严格遵循国标规范以确保数据准确。红外分光法需注意四氯乙烯的纯度控制,避免杂质在3030cm-1波段产生干扰;紫外分光法则需保证正己烷透光率大于90%,防止背景吸收影响检测结果。同时,无论是哪种方法,检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如通风橱、活性炭吸附装置)与数据合规性(如软件兼容Windows系统、支持数据导出为PDF/Excel格式)都是关键保障。总体而言,红外与紫外分光法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基于监测目标与水质类型的互补选择,共同为我国水质油类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撑。

  • 相关资讯
推荐产品 更多
  • 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城市排水监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凯氏氮、总氮、硫化物等指标。

  • 现场检测、应急检测、车载检测,测定水中硫化物等指标。

  • 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城市排水监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硝酸盐氮、凯氏氮、总氮、硫化物等指标。

  • 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城市排水监测、石油化工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氮化物、硫化物指标。

  • 生态环境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疾病预防控制、城市供水检测、地质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高锰酸盐指标。

  • 塑料材质浸泡液 纸和纸板材质浸泡液 涂料或涂层浸泡液 橡胶材质浸泡液 奶嘴浸泡液

  • 水文水资源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疾病预防控制、城市供水检测、地质环境监测、第三方检测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氰化物、氨氮、硫化物、总磷、总氮、挥发酚、六价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

  • 生态环境、水文水资源、城市供水、石化钢铁、化工冶金等行业监测,地表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水质分析,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 COD))指标。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联系方式
  • 上海 总部
  • 电话:400-832-8801
  • 传真:021-36212790
  • 邮箱:service@anjie.net
  • 联系人:刘先生